臺灣古建築無論是宅第或寺廟,自古以來即有在窗楣或門楣之上安置書卷形裝飾之傳統,民宅多以彩塑表現之,例如建於清末的淡水忠寮李舉人宅或大龍峒保安宮護室,皆可見到門楣之上安置書卷裝飾。
二十世紀初,溪底派王益順在臺灣主持改築的寺廟中,艋舺龍山寺、新竹都城隍廟及南鯤鯓代天府,可見到以石雕表現書卷,並且在書卷上雕出文詞,言簡意賅,被認為是合理之設計。
此處我們比較艋舺龍山寺與南鯤鯓代天府的石雕書卷,艋舺龍山寺為佛寺,書卷造型簡潔,上書「慈航」二字。南鯤鯓代天府為道廟,書卷兩側多出二位仙童手持卷軸,中書「鯤池」二字,四周的雕飾繁多,也彰顯佛寺之清雅與道廟之華麗,兩者在藝術表現之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