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雕白菜柱頭

        古建築的柱子常被賦予力量,象徵它承受重量的神聖任務。西洋古建築如希臘、羅馬的柱頭常雕花草圖案,「毛莨葉」或「旋渦文樣」是最普遍的題材。古埃及的石柱上面也常雕蓮花,可見此種傳統延續數千年之久。

        清代臺灣古建築的柱頭也可見到蓮花坐斗,中國在唐宋時代也有「櫨斗」的構件,它立在柱頂,用以承受上方斗栱及屋頂的重量。

        二十世紀初年,臺灣寺廟受到西洋文化影響,開始吸收希臘、羅馬柱頭式樣,1919年(大正8年)王益順於承造艋舺龍山寺時,即在龍柱之上增加羅馬科林斯柱頭(Corinthian),為首開先河之例。除了西洋柱頭,也有類似蓮花之柱頭,俗稱白菜頭。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可見白菜柱頭立在龍柱之上,它上面再以榫卯接木柱及鳳形栱。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乾朗
  • 資料來源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199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