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蘅秋(1900-1954),彰化人,字純青。父汝俊,母劉枝,為長子,有3個弟弟4個妹妹。伯父為吳德功。自幼隨伯父習漢文,故有漢學基礎。1924年(大正13年)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完成學業。返臺後,除繼承家業振豐源商行,也經營石油會社的代理店。此後則投身政治事業,參與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活動,並曾任彰化街協議會員、臺中州彰化市協議會員、彰化市會官選議員、臺中州彰化市會議員、臺中州彰化市參事會員、民風作興委員(民風振興委員)。1927年(昭和2年)4月5日,與志同道合的友人組織「新生學會」,學會的成立宣言申明,其創辦的理念在於學術研究而非政治,所發行的雜誌旨在研究臺灣特殊風俗文化,而與政治無涉。除了創辦研究雜誌,他也投入詩文的創作,為彰化地區古典詩社「應社」的成員。1939年(昭和14年)賴和等人組織的「流連索思俱樂部」重組詩社時,他亦加入,並取「同聲相應」之意,為詩社重新命名為「應社」,為「應社九子」或「磺溪九老」之一,著有《蘅廬詩存》。戰後,則為彰化市首任議會議長。在政治事業之外,亦活躍於文化界,曾參與臺灣文化協會啟迪民智之運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