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忠義行天宮鐘樓

北投忠義行天宮鐘樓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北投忠義行天宮鐘樓

        1919年(大正8年)王益順從泉州來臺北主持艋舺龍山寺的改築,他引進「扁六角形」的鐘鼓樓建築,這是首先出現於臺灣的式樣,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二戰結束之後,「扁六角形」鐘鼓樓成為許多寺廟模仿的對象。

        位於北投忠義的行天宮規模宏偉,建築形制及造型吸收艋舺龍山寺的優點,其中也複製龍山寺的鐘鼓樓,取晨鐘暮鼓寓意,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它雖然以鋼筋水泥建造,但屋頂曲線及整體比例美好,造型渾厚莊嚴,為難得之佳作,係出自於陳應彬高徒廖石成的設計。

        最上層屋頂採「盔頂式」,屋脊向上鼓起,匠師稱之為「轎頂式」,最高點置麒麟,十八條屋脊以簡潔的卷草裝飾,整體外觀讓人感覺恰到好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北投忠義行天宮鐘樓 / 撰寫者:李乾朗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3774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李乾朗,《臺灣的寺廟》,南投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6。
撰寫者
李乾朗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