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北劍潭寺八角殿

        這是一座已經遺失的八角殿堂,三重簷,供奉觀音菩薩。臺北圓山附近的基隆河轉大彎,形成風景幽勝的潭子,自古以來富傳說色彩,被稱為劍潭。潭水北岸曾有一座古寺,香火鼎盛,清代誌《臺灣寺略》指出「潭有樹,大可數抱,相傳荷人插劍於樹,故名」。連橫《臺灣通史》又謂鄭氏時期華人結茅禮佛。一般認為是臺北最古的佛寺之一。終於在1923年(大正12年)由士紳辜顯榮倡捐集資,並聘陳應彬設計改築。圖片為古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收藏之臺北劍潭寺日治時期寫真帖。

        大木匠師陳應彬看到艋舺龍山寺改築之後展現新貌,他在臺北劍潭寺首先用三重簷八角殿堂為中殿,左右凸出高聳的鐘鼓樓,從基隆河對岸望,華麗的廟身倒映在水中,非常優美。

        八角殿內有藻井,正面樹立一對雙龍石柱,造型極具特色。推測三重簷的八角殿宇可能受到廈門南普陀寺大悲殿之影響。而且經過數年之後,王益順也在廈門重建大悲殿,兩位著名的大木匠師在1920年代皆有機會建造八角殿。

        劍潭寺三重簷八角殿只存在14年,不幸的是1937年(昭和12年)日軍殖民統治當局推行皇民化,以臺北劍潭寺太靠近圓山臺灣神社為由,勒令拆遷,易地重組。拆遷之作由廖石成承當,重組於東邊的大直。今天我們在大直仍可見到重組之後的簡易劍潭寺,其形貌已改變了。臺北劍潭寺的存在無疑訴說著臺灣歷史長河中的一段傳奇故事。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