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隨著社會的進展,必然會有所對應,例如南鯤鯓代天府,在二戰之後陸續增建前拜亭,大牌樓及周圍的香客大樓或凌霄寶殿等建築,從「點」擴大到「面」的佈局。艋舺龍山寺因為位於鬧市之中,一直受限於土地問題而無法擴建。在龍山寺的東側原有一排簡陋平房,作為倉庫之用,至1992年(民國81年)寺方計畫改建為禪房,容納廚房,餐廳,洗果及禪修之功能,這是頗具挑戰性的設計之作。
禪房新建的設計落在一位資深的建築師身上,他是臺灣本身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他的設計反映時代特色,為了降低對傳統古建築的衝擊,高而潘將兩層樓的禪房面臨鐘樓的牆面設計成鏡面帷幕玻璃,用以得到反射效果,因而我們走進龍山寺內,不易察覺東邊有一座二樓禪房,天空雲彩成為鐘樓的背景。這是寺廟增建的另一種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