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龍峒保安宮的惜字爐

        惜字爐也稱為敬聖亭或聖蹟亭,是一種崇敬文字的建築,古時為尊崇倉頡造字有功,人們將字紙集中,定時在敬字亭中焚燒,將紙灰恭敬地放水流。臺灣清代的寺廟,書院或村莊口,溪水邊常可見惜字爐,如今在桃、竹、苗或高、屏客家聚落保存較多,例如桃園龍潭、屏東佳冬均可看見高大且精美的惜字爐。

        惜字爐是敬字文化的具體表現,臺北大龍峒在清代曾兼有書院功能,大龍峒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之美譽,文風鼎盛,大龍峒保安宮提供房舍做為「樹人書院」延聘西席,教育子弟。書院在日治時期被公學校取代了,但大龍峒保安宮內仍遺留下來惜字爐,這張大約拍攝於1930年代的保安宮照片,在廟中庭的左側可見1座香爐,右側可見1座惜字爐,這可能是樹人書院擁有的惜字爐。

        桃園龍潭的惜字爐非常高大,全用石材砌成,並有浮雕裝飾,最傳神的是爐身的爐口額題「過化存神,文運宏開」,「鳥喙筆峰光射斗,龍潭墨浪錦成文」,十足彰顯敬字亭的文化意義。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李乾朗,《大龍峒保安宮建築與裝飾藝術》,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發行,1997。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