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北孔子廟的白菜柱頭

        臺灣傳統閩南或粵東式寺廟建築承繼唐宋之傳統,在柱子上端直接放大斗,稱為柱頭斗,以便出栱或接受樑枋。在宋《營造法式》書中稱為「櫨斗」或「坐斗」。北港朝天宮柱子上端即可見蓮花坐斗。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西風東漸,寺廟屋頂提高,為了加長柱子,開始在柱頂端加置希臘或羅馬柱頭,包括愛奧尼(Ionic)或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艋舺龍山寺前殿即用羅馬柱頭。

        另一方面,因柱子加長,也可以容納二尾龍,所以1912年(大正元年)臺北陳德星堂首先出現「一柱雙龍」之例,這對龍柱被匠界視為全臺開啟先河之傑作。

        臺北孔子廟大成殿雖然不置羅馬柱頭,卻安置匠師俗稱的「白菜頭」,形狀頗似白菜,似乎也蘊涵柱頂開枝散葉之寓意。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李乾朗,《台北市孔廟》,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1993。
  • 撰寫者
    李乾朗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