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較大的寺廟前方常設置水池,以呼應「後山為屏,前水為鏡」之風水理論。但是孔子廟前方的水池卻用半月形池,將稱之為「泮池」。
古代建築對於「方」與「圓」有法度限制,《禮記》載「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天子的建築可享類似圓璧的圓形建築,代表天。所以天子講學之所的國子監被設計成「外圓內方」的建築,其水池為圓形。
而諸侯的建築只能享有半月池,孔廟之前也只能半月池,將其稱之為「泮池」。臺南孔子廟及臺北孔子廟之前都設有「泮池」,據王益順原始設計圖中,已經繪出「半月池」,並記闊七十五尺,深度二十八尺,並且半月池中央建有一座拱形的「登瀛橋」。
但不幸的是在1930年(昭和5年)王益順逝世,泮池及「登瀛橋」是稍後才完成,就現狀與原設計圖比較,皆為拱構造,但橋拱從一孔改為三孔。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