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北六興宮位在牛稠溪(朴子溪)北邊的溪北庄,供奉原為笨港天后宮三媽祖神像。是由清治臺籍官位最高,太子少保王得祿創建,祈望廟宇區域的溪北、月眉、月潭、安和、後厝仔、六斗仔等六庄興盛,故名「六興宮」。
日治時期嘉義地區在1904年(明治37年)及1906年(明治39年)發生大地震,造成六興宮倒塌毀壞,1914年(大正3年)王得祿九房六世孫王順記與庄內人士出資,聘請大木匠師陳應彬在現址重建。
六興宮格局為兩殿兩廊帶兩護室,大殿前設有獨立拜殿。彬司除呈現傳統大木結構外,亦加入許多日治洋風建築樣式。前殿三山式屋頂三開間,左右設山門;棟架為單檐九架用四柱,五架內二通三瓜疊斗,前步口龍柱採用一柱雙龍,柱頭上有大斗及瓜楞斗挑高屋身,地板磨石子做龜殼形。拜殿作軒頂天花,六架僅用兩柱,後點金柱跟大殿檐柱以搭牽樑(壽樑)拉繫,並承托天溝。
大殿單檐棟架十一架用四柱,七架內明間彬司做拿手的長枝八卦藻井,這是他第四個橢圓藻井的最後一個,藻井特色是由四點金出丁頭斜栱,猶如樹幹長樹枝,出栱兩跳後做計心造出橫栱,猶如抹角梁,斗栱托疊至頂心不封頂,露出中脊樑,技法將「斗」萬向接頭機能,靈活運用非常高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