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清水巖列屬直轄市定古蹟,位在淡水清水街,主祀清水祖師。相傳1884年(光緒10年)清法戰爭淡水之役時,淡水人請出清水祖師神像坐鎮祈福。祖師顯靈助戰,擊退法軍,清光緒皇帝特敕頒「功資拯濟」匾額。
日治初期淡水並無清水祖師專祀廟宇,在1930年(昭和5年)地方仕紳成立「淡水清水巖祖師廟興建委員會」,選任許丙為委員長,汪明燦為副委員長。經歷時三年鄉里全員勸募下,終於在1932年(昭和7年)由大木匠師郭塔建成正殿,唯當時經費極度短缺,再次奔走募款,終至中日戰爭爆發那年,1937年(昭和12年),由大木匠師廖石成圓滿完成前殿工程;這也是陳應彬高徒廖石成,出師後第一件個人作品。當年參與建廟的工匠都是一時之選,包括石雕張火廣、張木成父子,木雕黃龜理,剪黏及二次燒陶陳天乞,彩繪洪寶真。
淡水清水巖格局為兩殿兩廊式,三川殿及龍虎門均為三山式,三棟敞通不隔。立面燕尾弧度渾圓朝天,展現強烈漳派風格。棟架為單檐九架用四柱,五架內二通三獅座。主次棟架落規,水平桁樑巧妙架在不落地灰牆上。大殿為燕尾硬山式,棟架單檐十三架用四柱,七架內「三通五瓜」,前步口用捲棚,後步口外寮,加砌一道磚牆,增加空間做為神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