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陳德星堂原本為1892年(光緒18年)初建於臺北城內的陳氏家廟,有前殿、正殿與後殿,為三殿式。正殿為臺灣年代較早的左右對場造。1912年(大正元年)被迫遷於現今地點,前殿由名匠陳應彬所建,棟架和屋頂形式和北港朝天宮相似。架內用「二通三瓜」式,上簷角柱落在「步口通樑」的上方。而這裡一柱雙龍的石柱為臺灣首見,影響許多後來的廟宇。
陳德星堂方位為坐東北朝西南。平面佈局屬於「兩殿兩廊兩護室」,也就是有正殿與三川殿、左右兩廊以及左右護室,大門於宗祠的東南角,是臺灣中型寺廟宗祠典型的平面配置。
兩殿之間以廊道相接圍住中庭,廊道沒有設隔離牆。在兩側護龍與正殿、三川殿的左右設置八個過水廊相連,除了前後各設一個,中間通常設在正殿前步口廊兩側,陳德星堂在兩廊中再加夾一個歇山式屋頂的敞廊來通護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