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寺廟屋頂中樑的八卦彩畫

           八卦相傳上古時期由伏羲氏發明,在宇宙中分8個方向,除東西南北之外,尚有東北、東南、西北與西南。東為「離」,西為「坎」,北為「坤」,南為「乾」,東北為「震」,東南為「兌」,西北為「艮」,西南為「巽」,被稱為先天八卦。這種排列到周朝文王時有了變化,新的排列被後世稱為「文王八卦」或「後天八卦」,其排列為東「震」,西「兌」,北「坎」,南「離」,東北「艮」,東南「巽」,西北「乾」,西南「坤」。

          在陳應彬及王益順所承建的寺廟,屋頂中樑會由繪師畫八卦圖案,象徵以八卦高懸,可以祈求吉祥,驅除災禍。而「伏羲八卦」與「文王八卦」如何運用,則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傳統上認為伏羲八卦為原始型,具靜態的明理性質。文王八卦為適應型,具動態的引氣作用。所以一座寺廟如有兩殿,正殿供神佛,其中樑畫先天的「伏羲八卦」,前殿為善男信女出入之所,具動態功能,所以畫後天的「文王八卦」。

         另外,現場繪八卦圖形,也常常畫左右相反,表示這圖案是從天空下望,而非我們仰首所見之結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乾朗
  • 資料來源
    何曉昕,《風水探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