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在初建時,必定擇向坐向,易言之,請勘輿的風水先生來決定何者是最適當的方位。在田野中有較多的選擇,但在聚落或市街中則受到道路之限制。臺灣的寺廟依神明規格高低,其方位也不同。
一般而言,帝后級的道廟或民間信仰廟,以坐北朝南較多,古時南面為王,而佛寺中如供奉如來佛、觀世音菩薩也以坐北朝南為多。如果為王爺或將軍的道廟,則常受地形影響,以坐東向西較多。或者背山面水,面臨河流港口,也是早期移民喜用的方位。
艋舺龍山寺坐北朝南,但略偏一點度數。臺北孔子廟及大龍峒保安宮也是坐北朝南,新竹都城隍廟坐東南向西北,鹿港天后宮也坐東朝西。臺北陳德星堂在府城內時坐北朝南,遷移至大稻埕時改為坐東北向西南。一座寺廟可以反映歷史上特定時期的聚落發展與社會需求。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