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王錦木設計的角柱三向斗栱

        四垂式屋頂顧名思義指屋頂四邊皆鋪瓦,四邊皆排雨水,在臺灣寺廟中較普遍可見到。為了支撐轉角處之屋簷,順理成章就出現三向的斗栱。

        轉角柱上方要鑿三向的榫卯,並且不宜開榫在同一個高度,否則柱頭易裂。此處如何設計就成為考驗匠師技巧的課題,溪底派匠師被公認為「節路」技術老練,所謂「節路」即指柱子上開榫的位置應合理地錯開。

        以1960年代由溪底派在臺傳人王錦木所設計的艋舺龍山寺大殿左右過水亭的轉角三向斗栱照片為例,我們可見到柱頭出三向斗栱,而且每隻栱的高度皆不同;互相錯開,這就是高明的「節路」。

        王錦木在1930年代從惠安溪底隨父親王媽帶來臺,他主持嘉義城隍廟改築工程,後來即留在臺灣嘉義大林。他所代表的是惠安溪底大木匠師的傳統技術。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乾朗
  • 資料來源
    李乾朗,《溪底派寺廟建築大師-王益順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200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