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莊武男的畫法

         一般畫師進行樑枋彩繪時,若木料有較大的裂縫,優先補做木料,接著補土後繃布,即「披麻捉灰」,其目的便是防止木材開裂。接著由匠師將桐油經過熬煮後,再依各自使用習慣選擇不同黏度的桐油,作為打底與彩繪顏料調和之用。

         傳統建築的彩繪工作分為「彩」及「繪」兩部分,「彩」是由油漆師負責壁面、木料的補土、地仗層的處理、油漆、安金、垛頭的處理等;「繪」指的則是「拿筆師傅」負責垛仁內的人物、花鳥、書畫等創作。莊武男因其習藝機緣,使他能夠全盤掌握傳統建築的彩繪工程。

         莊武男承傳洪寶真的技法精髓,在垛頭表現上極佳,其特點在垛頭布局飽滿,尤以軟團螭虎運用相當靈活,以卷草做為填空的題材,以及在樑柱連接處畫以菊花、壽字、卍字等板線的運用,且用色豐富,使整個垛頭給人飽滿之感。垛頭打底稿通常由莊武男自己繪製,將圖案先打好稿並塗上佛青後,直接置於樑上,並使用大支的漆刷將圖案轉印到木料上,最後以毛筆繪製黑墨線,然後填色、化色。

          莊武男17歲隨師父洪寶真作新竹孔子廟,20歲作淡水清水巖,主要作品尚有北投忠義祖師廟、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淡水清水巖祖師廟門神、淡水福佑宮、淡水龍山寺、臺北歷史博物館門神、金山慈護宮、大龍峒保安宮等廟宇。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蔡茹姻
  • 資料來源
    李乾朗、詹碧霞,《滬尾文星莊武男作品集》,新北市:莊武男(文星),201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