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洪寶真的垛頭彩繪

        目前所知二十世紀初期由陳應彬與王益順設計承造的寺廟,當時大多聘請臺北或鹿港著名的彩繪匠師負責油漆或彩畫,但事隔八十多年,大多剝落而被重繪過,因而今天不易看到江寶、吳烏棕及洪寶真等名師的真跡,而鹿港的郭氏及柯煥章作品則有少部分仍保存在臺中林氏宗祠或鹿港天后宮內。

        臺北艋舺洪寶真的彩畫也很難看到原跡,但他的高徒莊武男卻繼承衣缽,延續這一派優良精緻的畫法。洪寶真為臺北艋舺人(1899年~1962年),當1919年(大正8年)艋舺龍山寺改築時,他主持部分彩畫,他最擅長的是樑枋垛頭的彩畫,採用非常精細而複雜的構圖,包括「螭虎」或「曲矩」圖案,前者有軟團及硬團之分,後者為線條編織,這些都是洪寶真垛頭彩畫最明顯的特色。而莊武男的垛頭彩畫即延續了這些特色。我們可以在臺北孔子廟、忠義行天宮及臺北行天宮見到。

        傳說中的艋舺洪寶真「垛頭彩繪」,能在臺北孔子廟與臺北行天宮還原,莊武男功不可沒。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乾朗
  • 資料來源
    李乾朗、詹碧霞,《滬尾文星莊武男作品集》,新北市:莊武男(文星),201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