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火廣及張木成為福建惠安人,1923年(大正12年)張火廣受聘來臺參加木柵指南宮的工程,而其子張木成也跟隨來臺,而後定居臺北大稻埕並開設「張協成石店」。張氏的父執輩一代族人皆以打石為業,在福建惠安另有一群蔣姓的石雕師傅年間亦受聘來臺,他們在臺所承作的作品,時至今日都成為臺灣石雕之精品。
張火廣及張木成的石雕作品遍及臺灣,可以發現張氏一派注重人物的身體姿態,遠觀時便可見其構圖及架式之重要性。火廣司的作品風格渾厚而粗獷,只求其神,不求其形似,這是清代通行之作法。而木成司的作品則傾向於纖細而精緻,線條明確,雕紋犀利,呈現寫實之風格,這也是二十世紀初年盛行的臺灣石雕的共同風格。
火廣司的作品多分布於北部,如板橋接雲寺、木柵指南宮、新莊大眾廟為四柱建的對場作,此種競賽模式更是全臺罕見,藝術水準甚高。而木成司的作品分布較廣,如艋舺龍山寺大殿、新莊地藏庵、屏東慈鳳宮、高雄哈瑪星代天宮、臺北行天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