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建築中有一種特殊的屋頂翼角式樣—「風吹嘴」。透過設計技巧使屋簷翼角起翹的弧度更加明顯,使屋簷角有如被風揚起並且又如嘴唇或船首迎風破浪。而它如柳葉形修長的畫眉曲線,更使屋頂看來玲瓏而秀麗。
它的作法是在角樑之上再加一根較小的角樑,再鋪雙重的桷木所構成。閩南及臺灣地區因易受颱風災害的侵襲,屋頂翼角受到極大的風壓,成為最脆弱的部位。故透過第二層桷木與第一層桷木方向呈九十度,以增強翼角構造的剛性,達到鞏固翼角,穩定屋簷的作用,並在兩層桷木之間留有空隙,更可防潮及減輕翼角重量。
清初所建的鹿港龍山寺大殿可視為臺灣有風吹嘴翼角之最早代表作品。清末光緒年間,彰化元清觀也出現風吹嘴翼角,這兩座廟宇都屬於泉州建築風格,且可見明顯的溪底匠派特徵。此外,臺灣現存具有風吹嘴翼角之例多為二十世紀初期建築,按年代先後計有艋舺龍山寺、艋舺助順將軍廟(晉德宮)、南鯤鯓代天府及臺北孔子廟等,都是出自溪底匠師之手,尤其是王益順及其同派匠師。
風吹嘴翼角這種秀麗曲線的追求是閩南式及臺灣式屋頂形式美學的最高境界。它不但增加了屋簷曲線之秀麗特質,也提高了翼角的堅固程度,同時兼顧美學與力學之意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