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應彬的八字員光吊筒

          吊筒是寺廟建築非常醒目的構件,它位於屋簷下方,柱子的上方。當我們走近一座寺廟時,抬頭第一眼即可見到。吊筒也稱為「垂花柱」,它不落地,但有柱子的功能,將屋頂重量以橫向傳遞到柱子上。吊筒通常雕刻「蓮花」,或雕成「花籃」,後者雕工精密,較為複雜。

          吊筒的位置多與屋簷平行,但1920年代,臺灣寺廟改築風氣興盛,有些寺廟故意將門前的一對吊筒向內縮進,連接吊筒的枋木即成為「八字形」,匠師稱之為「八字員光吊筒」。

        附圖中所見為臺中樂成宮的八字員光吊筒,吊筒雕蓮花,高懸在屋簷下方。凹入的吊筒可以強化中央入口的效果,同樣的作法也可在1925年(大正14年)桃園景福宮見到,可見這是陳應彬在1920年代所設計的幾座寺廟常用的技巧。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乾朗
  • 資料來源
    李乾朗,《臺灣寺廟建築大師-陳應彬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200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