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寺廟殿宇的屋頂從正面看一定是左右對稱,才顯得穩重莊嚴。但是從側面看其屋架,有時並非對稱,這種情況很常見。一般而言,屋架以柱子支撐,有時為配合使用功能,可能調整柱位。
易言之,從正面看屬於「體」的表現,從側面看屬於「用」的結果,「體」與「用」兩者目標不同。陳應彬在1928年(昭和3年)到臺中旱溪改築媽祖廟樂成宮,他在前殿設計不對稱棟架,我們從圖中可發現門楣向內移,與中脊樑之間只有一架的距離。而後坡的斗栱與中樑有二架距離,如此之設計可使門前「步口廊」較寬大。這是不對稱棟架的妙用,同樣的設計早在清代初年的臺南祀典武廟或臺南三山國王廟即可見到。可證這是很古老的傳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