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史的發展過程中,近代由於石材不易取得,常發現以灰泥粉刷代替。水泥或灰泥的表面可以斬出毛面,稱為斬假石。
二十世紀初期,從日本引入臺灣的「洗石子」工法也是重要替代品,所謂洗石子,即是利用細小石粒,混合水泥後進行粉刷,待其未乾之際,以噴水法將部分水泥洗掉,露出石粒的粗糙面,外表如石材。
洗石子首先要精選小石粒,它有七厘、九厘、一分、三分等大小,洗出來粗細效果不同。這裡所見為1919年(大正8年)艋舺龍山寺改築時,後殿的牆垛,以洗石子工法完成。圖中可見均勻流暢的卷草構圖,石粒混合白色與灰綠色二種,精湛的工藝使它看起來酷似真正的青斗石。同樣水準的洗石子還可在臺中林氏宗祠石窗及霧峰林家祖墳、太平吳鸞旂墓園見到,可能出自廖伍及曾仁之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