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重視水,認為水是藏風聚氣的關鍵,受道教及風水術影響,因此古建築的排水會有縝密的設計與考量。源自承天思想,屋頂為受水,屋頂形式的設計會影響水掉落的方式與方向,如四坡式的屋頂為四落水、三重八角塔則為二十四落水。在屋頂上瓦當之間,有著精美的花紋三角形瓦件,是雨滴順著屋頂將要落下的位置,稱為滴水、垂珠或雨簾,由此可見古人對於排水的重視,反映於建築美學的思考。
雨水落至中庭,導流排至屋前,建築物地面排水的方向,即為放水。放水的設計反映道教與風水學的思考,如何使得地上排水與天上星辰相對應,須依據八卦九星核算放水路(即地下排水道),以曲折的七星及八卦走勢,設計水路,使水道形成折線,避免直流,達到求吉納祥之效,民間俗稱為「踏七星步,踩八卦路」或「暗藏八卦,設七星池放水」。
關於建築興建多選擇環山之處,放水路方位的設置採用吉入兇出的規則,雨水排出處為凶位,代表將不如意之事順著水流排出家中。水道長度則以五行數字為準,並運用五行的剋出法則,作通盤之設計。這些系統性的排水設施,尚存於大龍峒保安宮、三重先嗇宮、新竹長和宮、臺中社口林宅與彰化馬興陳宅等地,我們幸而能見前人對於水與建築的思考。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