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澄波筆下的艋舺龍山寺-《龍山寺》

陳澄波筆下的艋舺龍山寺-《龍山寺》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陳澄波筆下的艋舺龍山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創建於1738年(乾隆3年),主祀觀世音菩薩。歷經大地震及暴風雨,曾於嘉慶、同治年重修。1919年(大正8年)由泉州大木名匠王益順進行設計改築,成為臺北規模最大的寺廟之一。附圖為古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收藏之艋舺龍山寺日治時期寫真帖。

        陳澄波(1895~1947)為日治時期繼黃土水雕刻作品入選帝展後,第一位以西畫入選帝展的臺籍留日畫家。1928年(昭和3年),陳澄波接受與艋舺龍山寺相關的稻艋有志之士之託,耗時三週以艋舺龍山寺為題,完成油畫繪製的作品《龍山寺》,同年即獲得第二屆臺展特選的殊榮。據陳澄波表示:「我屢次想描繪去年竣工、臺灣具代表性的寺院龍山寺的莊嚴之圖並配以亞熱帶氣氛的盛夏,卻苦無機會,幸好利用休假,目前正在龍山寺閉關製作中。」。

        陳澄波筆下的龍山寺,呈現了1920年由著名的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王益順主持大修落成後的新樣貌。畫中的宮殿式格局,前殿穩重的歇山頂與靈巧的燕尾脊,鐘鼓樓的盔頂,高於前殿的中殿屋頂,屋頂分明的主從位序、豐富的造型變化與簡筆描繪的剪黏裝飾形成了活潑生動的天際線。畫面佔最大比例的前殿,除了可見到斷簷升箭口的作法,八卦竹節窗的輪廓也十分清晰。畫上的入口處尚未有現今我們所見的排樓與圍牆,僅有石欄杆分隔出供人參訪的前埕與攤商販售的空間,欄杆旁植有一樹,樹旁有一西洋式鐘座,與後方傳統建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若比對1920年代出版的艋舺龍山寺明信片,發現欄杆入口處左側的日式石燈座並未在畫中呈現,右側的石燈座則被樹叢掩蓋。

        1945年(昭和20年)艋舺龍山寺中殿毀於空襲,畫家筆下的龍山寺,成為見證王益順原作的精彩一瞥,可惜《龍山寺》原作已散佚,現今只能從臺展畫冊上的黑白照片一睹1920年代艋舺龍山寺的風采。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陳澄波筆下的艋舺龍山寺-《龍山寺》 / 撰寫者:劉冠伶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eople&id=635870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生年月日/時期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劉冠伶
性別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參考資料
徐逸鴻《台灣珍藏系列—圖說艋舺龍山寺》,台北:貓頭鷹出版,2010年09月。 創價藝文中心委員會編輯部編輯《艷陽下的陳澄波》,台北:勤宣文教基金會,2012.03。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台北:雄獅,1989年12月。 黃琪惠《故宮文物月刊381期十二月號-專輯陳澄波三幅畫作與藝術贊助》,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