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假四垂側面設計圖

        假四垂是一種構造較為複雜的屋頂,它在外觀上為一座小屋頂架在較大的屋頂之上,但其實內部樑架構造複雜,長寬尺寸要上下呼應。清代臺灣寺廟很少用假四垂,1908年(明治41年)陳應彬在北港朝天宮初次設計,廣為人們喜愛,後來逐漸盛行,成為1910年代以來百年間臺灣寺廟最主要的屋頂形式。

        從這張假四垂屋頂側面圖,可以看到上下二層屋頂,上簷的尺寸略小於下簷,因為雨水可以分兩次屋簷才降至地面。屋頂的裝飾包括規帶卷草、龍、鳳及花草的圖樣也繪出來,是一幅極精美的假四垂側面設計圖,可供後人欣賞與學習。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李乾朗
  • 創作者
    拍攝者—李乾朗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手稿及手抄本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