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臺灣的寺廟設計圖保存下來的很少,有些是風水先生所繪的堪輿形式圖,圖上繪出建築物周圍的山川形勢與水流走向,但這種圖都不夠精細。建築物的設計圖要標註詳細高低寬窄尺寸,只供承造的匠師使用。建築物完工之後,設計圖就不被保存下來。
陳應彬所繪的寺廟設計圖未被保存下來,非常可惜。但他的徒弟確有少數保存下來一些設計圖,可供我們細加研究。這裡所見的一張可見到龍柱及拜亭的雕刻細節。
首先,龍柱是單龍,尾在上,頭在下,屬於「降龍」形式,象徵降甘霖,風調雨順。步口通樑為方形斷面,屋簷下有花籃吊筒,出螭虎栱。「員光」則繪出武齣人物,有4個武將但未帶騎,左右為螭虎垛頭。步口樑上置「獅座」與「象座」,上面疊三斗以承捲棚屋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尺寸大小,出簷作2尺1寸,但捲棚上有微小差距,中央為2尺4寸,兩旁為2尺2寸。故意讓中間寬一些,可使「獅座」與「象座」不會擠在一起。從一張精細的設計圖及尺寸,可體會古代建築之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