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震後迅速入侵的毛野牡丹

921地震以前,在埔里人的觀察與記憶中,並沒有照片中植物毛野牡丹(Clidemia hirta)的存在,然而這類外來植物卻在921災後重建期出現的裸露地與受干擾地上,不斷擴展勢力範圍,侵入森林、果園及路邊,並對生態環境產生明顯影響;儘管有發起砍除活動,但似乎影響不大。

毛野牡丹原產中南美洲,是多年生灌木,莖有紅色直立長粗毛,單葉對生,多毛,表面有皺褶,葉緣具有鋸齒,花瓣5枚,白色;果實多毛,成熟時藍黑色;要辨認它並不困難。毛野牡丹在台灣的出現,始於2001年屏東科技大學楊勝任老師的報告,當時僅出現於屏東縣內埔鄉。2013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彭國棟老師及農委會集集特生中心邱美蘭副研究員,在埔里一新社區樟湖溪步道及一新二巷發現零星分布,其族群生長旺盛,6月開始開花結果,擴展迅速。

2015年5月27日,特生中心與一新社區發展協會、水尾國小等舉辦「一新社區生物多樣性日推廣活動」,有30多位居民與學生一起在一新二巷展開砍除工作,當日共砍除1,400株、重208公斤的毛野牡丹,並集中進行燒燬,開啟大家對毛野牡丹的暸解與重視。

後續經特別追蹤勘查,發現在整個埔里地區的淺山步道,幾乎都有它們蹤影,成了小花蔓澤蘭及香澤蘭等外來種入侵的翻版。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一新里一新二巷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010639
  • 所在地-經度
    120.932214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臺灣中部地區歸化植物圖鑑(周富三等著,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出版
  • 資料來源
    自撰
  • 撰寫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彭國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