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的手工造紙技術,由於工序繁複,非常仰賴技術性勞動人口,長期下來,每位經驗老到的師傅都磨鍊出個人絕活技巧,這也說明紙廠與人力的關係,不只是輸出勞動力,更是一項工藝技術的傳承與研發。也因此,面對921震災的嚴峻挑戰,老師傅普遍能認知到自身存有的文化價值,才能堅持遵循古法技術,撐過921地震後的陣痛期。
潘素珍,1953年生於埔里鎮房里里,雙親務農,家中有四男二女,長兄曾是抄紙師傅,大姊也曾是烘紙師傅,是一個與埔里紙業發展極有關係的家庭。1966年潘素珍自愛蘭國小畢業後,便到鎮上的新光華紙廠學習烘紙。後來北上到電子加工廠、紡織工廠工作。18歲時與蘇海龍結婚,便辭去工作專心家管。1999年921地震後,為了增加家計收入,才到廣興紙寮烘紙。
累積20年烘紙經驗的潘素珍,已是技藝卓越的烘紙藝師,由於她烘紙工作檯的位置,最適合進行寫真取景,因此潘素珍烘紙工作時的身影,常見之於各種媒體上,她可說是廣興紙寮最具「看板」架式的烘紙師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