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政府投入大批退除役官兵建設中橫公路,其中一項目標便是裁軍後的人員安置,因此沿線設置數個農場,公路開通後也雇用擔任道路維護工作。梨山榮民農場(現福壽山農場)於民國46年成立,其次為西寶農場,在民國47年時已有西寶菜圃,武陵農場於民國52年設置。經過數十年的社會變遷,國家公園逐一成立,加上生態保育觀念興起,這些由榮民與榮民二代經營的農場、開墾的土地,從開發先鋒轉變成環境破壞的殺手,國家公園的價購土地政策,則成了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但是因為土地價格的認定,又引發了民眾與政府間的衝突,本段影片由張德龍說明西寶農場土地價購、土地管制的爭議,以及西寶松莊聚落如何轉型經營有機農業。
張德龍與許多榮民二代一樣,高中畢業後投身軍旅,他在退役後返鄉務農,進而競選市民代表,也注意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時間為民國75年11月28日)後對西寶農場的影響。民國78,9年間,西寶農場進行土地放領,有眷者最高可領2公頃土地,單身者上限為1.5公頃。國家公園從民國98,9年至102年間開始價購西寶農場土地,由於公告現值甚低,在不加成的情形下,兩公頃土地僅以三百多萬便能收購,卻剝奪了第一代榮民一生奮鬥的成果,以及榮民二代的生存空間,因此張德龍以市民代表身份為大家爭取提高公告現值、以及地上物收購價格,不過也因為這樣,在預算有限的情形下,導致竹村聚落仍有8戶未能收購,在聯外道路崩壞下,現已無人能居住。
西寶農場在民國99年間由太管處引進慈心基金會,協助民眾改善農耕方式,轉型有機農業,現在松莊一帶仍有約12公頃的有機農業園區(引自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20160411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