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後基隆港渡過漫長黑暗期後,航運蒸蒸日上,各項運輸需要港區道路不足負荷,拓寬道路成了當務之急。位於港濱河口首當其衝,優先施工拓寬,於是旭川河口就搭建寬闊橋樑-明德橋,此橋歷經多次拓建後,現在看到的只是寬闊的道路,不再存有橋的意象。
迎請姓氏斗燈回慶安宮的隊伍進行中,一項重頭戲必定要觀看-北管樂西皮派跟福祿派的『交陣』。基隆北管樂西皮派跟福祿派是以被大樓蓋住的旭川運河為分界線,旭川河東為西皮派,旭川河西為福祿派,日治時代雙方派系絕對不會跨過界線。
每年農曆7月13日中元的氣息在基隆的街巷開始很濃,這日的重點是「迎斗燈」,引領斗燈的陣頭兩派,以廟口旁邊的「旭川河」為界,繞行基隆市區進行一場樂器比拼。比拼當然也有緣由,早年漳泉因區域而鬥,就是以獅球嶺為界,今日西皮福祿之爭則以「旭川河」為界,各自為陣。中元祭拜的是這場鬥爭而離世的孤魂,他們現在不打架了,河一端的奠濟宮、覺修宮請來「得意堂」,另一側的慶安宮、城隍廟則是「聚樂社」。兩大派今日繞行基隆,得意堂先走,聚樂跟隨其後;繞行至旭川河另一側(即西定河、南榮河匯流為旭川河的明德橋)時,得意堂停下,聚樂社老大拱手微笑通過,這拱手的一刻,就是象徵如今基隆族群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