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物、空間與歷史記憶:地方學與地方知識的再思考

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如:測量時空之儀器、民曆、食物與祭品、家屋與聚落、巫術性工藝、文化遺產、劇場與展演技術等)、集體知識(如:地理、自然物、宗教、防護與安全方位、健康與醫療、所有權、聲音、當代文化展演實踐等)及其運作,隱涵某種特殊的空間觀與歷史記憶,而物件及其隱涵的集體知識也再現或創造了文化內結構化或動態化的空間意識與歷史記憶。事實上,許多族群文化的標誌符號,表達空間(宇)和時間(宙)的互為主體之觀念,並細密的通過隱涵地方知識的文化實踐與物件能動性,滲透到社會體系的其他層面,影響社會組成。

本講說明多元的且異質化的空間與歷史記憶其性質如何被界定?其空間與歷史記憶的具體化又如何影響人與社群的行為?探討下列範疇的幾篇論文,涉及思考模式、民俗民族語言、聲音與影像、族群界限、認同、建築、文化景觀、民俗民族知識與虛擬空間、人們探索空間的方式、民族宇宙論與外在空間、歷史記憶等之動態建構等面向。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王嵩山
  • 創作者
    王嵩山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21/03/31
  • ISBN
    978-986-5463-42-7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