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柄木製,外形為龜,背上龜甲造型,無其他紋飾,為製作餅龜的模具,其最大特色為模具極厚,木材紮實,推斷應為較早期之模具。 中國的龜文化崇拜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早在殷商時期便有「祭龜」習俗,《尚書》裡亦有云「龜為五福之首」,由於龜本身長壽的特徵,加上「龜」閩南語發音也與「居」相近,謂可居財,因此龜被視為祈祥致福的動物,民間服飾或工藝也經常出現龜形與龜甲的紋樣,顯示祈求長壽是人們普遍的願望,同理也反映在食物上,發展出龜造型的糕餅或印有龜紋、染成紅色的紅龜粿。 餅龜是民間常見的糕點,多用於年節慶典與神明誕辰祭祀,或宮廟辦的「乞龜」活動,如府城一帶至今不少廟宇於元宵節仍有乞龜之俗,即廟方會準備各式大小不同的「平安龜」,由信徒擲筊請示乞求,得到神明允諾後帶回家分食,可與龜同登壽域,家宅平安,待翌年再製作更大隻的「龜」到廟裡奉還。 本件為臺南益士林麵包廠所有,益士林麵包廠初創於民國4、50年間,為臺南專營祭祀糕餅的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