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漢藥罐、搗藥罐

漢藥來源多為動植物、受陽光、空氣、溫度、溼度影響,容易出現蟲蝕、發霉、泛油、變色、風化、潮解、粘結、昇華揮發、氣味散失、腐爛等變質情形,故需妥為保存。用藥部位不同,保存方式也各異,但大都需保持密封與清潔,並防蟲、防蛀、防潮、避光。中藥店內可見各式材質的儲藥容器,形成一大特色。 臺南安平正德中西藥局傳承自將軍區正德堂。正德堂創立於清光緒 16年(1890),第一代顏正中醫師為澎湖西嶼小池角人,攜家帶眷渡海來臺,之後定居將軍苓仔寮(今將軍區苓仔寮里)。第二代顏四海精通歧黃,鄉人尊稱為澎湖仙,民國 44年(1955)中醫師國家考試及格。子女多繼承衣缽,成為名聞遐邇的中醫世家。其所保存之漢藥罐均自清末民初使用至今。 窄口高身陶製藥罐素樸古拙,較為常見,用來存放植物類藥材。另款廣口矮身陶製彩繪藥罐不同於其他漢藥店素面或白地青花的藥罐,蓋子有五彩繽紛、明亮鮮艷的立體彩繪圖案,使此款藥罐不僅實用,更達到藝術品的審美功能,極具特色,適合員購。玻璃藥罐,適合存放礦物類藥材,因早期技術及溫度不成熟,原料含鐵,故呈暗綠色,恰可避光。 搗藥罐又稱沖筒、藥臼,是將少量藥材搗碎脫殼的工具,多為黃銅製,性質較安定,不會在搗藥過程中產生化學變化,近來亦有不鏽鋼製。

基本資訊

  • 取得方式
    不詳
  • 管理者
    顏正宇中醫師
  • 資料來源
    2018 鄭佩雯、劉婉君《臺南府城漢藥店誌》,臺南市:臺南政府市文化局。
  • 撰寫者
    鄭佩雯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尺寸
    直徑寬11CM*高18CM、廣口矮身陶製彩繪藥罐:直徑寬12CM*高6CM、窄口高身陶製藥罐:直徑寬12CM*高9CM、搗藥罐:直徑寬8CM*高 19CM
  • 存放位置
    將軍區正德堂
  • 材質
    銅、陶、玻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