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直到民國50年代前,多數外科手術仍是在克難、簡陋狀況下進行,沒有空調、血庫和各種先進輔助儀器設備,物資缺乏,紗布需洗好曬乾、就連橡膠手套破洞都得修補後重複使用,皮膚縫線以釣魚線代替,開刀房還有專人負責磨刀。二戰期間,空襲頻仍,一切醫療需要立即處理,在轟炸中受傷或感染需截除四肢者,以此鋸刀進行外科切除手術,看似粗暴卻最能爭取時效。截肢鋸刀平時須以油布包裹,避免生鏽。 早期外科手術大多在極度危急下執行,僅能盡快切除受損或患病部位。19世紀後麻醉劑和消毒法問世,大幅提高手術安全性與病患存活率,手術步調變慢,技巧愈趨精細、複雜,不只修復,甚至可更換受損部位。反觀現代外科器材幾乎皆用不鏽鋼打造,並運用超音波和雷射等能量波取代刀片和鋸子。內視鏡和顯微手術出現後更讓醫療器具尺寸及傷口愈來愈小,醫生還能遠距操作。從此把鋸刀可見醫療技術的進步著實一日千里,也看出當時環境的艱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