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阿美族貓公部落與竹杖上的咬人貓.jpg

這張照片是阿美族「貓公部落」成員在節慶的開心合影,以及他們竹杖上高掛著的「咬人貓」。


貓公部落,坐落於花蓮豐濱鄉海岸線南段,西側倚靠著海岸山脈,東面望向太平洋。「貓公」(Fakong)地名的由來,源自在海濱隨處可見的「貓公草」,又稱「文殊蘭」。冬天時,當地族人會用貓公草來保濕滋潤乾燥的皮膚;此外,貓公草也能治療「刀傷」與「蛇咬傷」;據說,貓公草的葉子用水煮好後讓產婦沐浴洗澡,能幫助產婦的體力快速復原。而「咬人貓」(Urtica thunbergiana)也是在地的植物,為蕁麻科,其葉上佈滿透明針刺狀的尖銳細毛,當觸碰時針刺會將蟻酸注入皮膚,導致紅腫、麻、熱和刺痛感。


每年的8月5日到8月10日,是阿美族貓公部落的年度盛事「豐年祭」,族人們依照年齡、輩分的不同,在神聖莊嚴的歌曲聲中,縈繞圍圈而舞。長老的手中,拿著竹製的長杖,站在最外圍,竹杖上的植物則是「咬人貓」,當跳舞的步伐不合拍時,長老會用竹杖輕拍小腿提醒,以維持圈的圓滿。大家手牽手,一個一個如齒輪般緊密嵌合,而長老手中的竹仗就像齒輪的皮帶,不僅維繫著豐年祭的進行,同時也讓部落的文化與精神,因此而凝聚,代代相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20/6/1 ~ 2020/9/30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