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仔岡庄,為公館鄉平原地區的拓墾庄頭,座落在公館鄉苗25線與頭屋鄉交界南向約3公里處。空間形式上,清代原為田埔間住戶有限的散村,沿現今鄉道苗25線的的鶴岡國小至派出所之間,持續在道路兩側增建為線性發展的民居群。鶴仔岡庄頭是屬雜姓庄頭,人數較多的住戶。在此地區有一南北狹長約1公里的岡埠,緩緩隆起於後龍溪所沖積的河谷平原之上,岡埠位置即為現在的鶴岡國小,傳說昔日曾經有鶴群築巢居住,令當地居民印象深刻,故名鶴仔岡。日治時期公館鄉設籍時,將附近地區劃分為鶴仔岡一保、鶴仔岡二保,鶴岡村即為鶴仔岡一保,戰後行政區域劃分時改稱鶴岡村。
鶴仔岡庄頭內有一高禾埕,位於鶴義橋北方,「禾埕」在客語中為晒穀場所之意,前人利用高出周圍農地的亂石岡,整理過後闢成晒穀的場所而得名。昔日農家每逢稻穀成熟至收割前一週,在自家住宅附近的農田,先行收割一部份稻穀,並把「禾頭」割平,另外耗費心思把地整平,再以牛糞水攪糊,然後在整平之地面,粉刷牛糞於其上,待其乾後即作為晒穀場,這是前人善於利用土地的明顯例子。與此同時,「禾埕」設在高岡上,也有防下雨後產生積水,導致原本應曬乾的稻穀被水浸泡的作用,這是前人留下的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