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庄,為一近山拓墾庄頭,座落在苗72線與128縣道交會處,主要沿苗72線與128縣道交會所發展的集村。空間形式上,清代的銅鑼庄頭民居,主要聚集在北部的天后宮的一帶,沿著現今南北向的中正路、永樂路與大同路,形成帶狀街廓。
銅鑼最早稱「銅鑼灣」,乾隆末年時,銅鑼之名由來,因地形上三面環山,且曲流環繞台地,形成狀如銅鑼之特殊地形而得名。銅鑼設治始於清乾隆末年,當時稱為「銅鑼灣莊」,隸屬淡水廳後壠堡,1875年(光緒元)改隸新竹縣,其後又在1889年(光緒15)苗栗設縣改為福興街。1920年(大正9),再將福興街改稱「銅鑼庄」。
早期漢人在乾隆初年,廣東客籍墾民藍之貴率領30多名族人,進駐銅鑼竹森拓地墾荒。至於銅鑼街庄發祥地的福興,乃於清嘉慶初年為客家移民所開拓而成,早年為銅鑼庄最繁華地段,稱福興街,俗名即為銅鑼灣。在清中葉政府放寬漢人攜眷渡台的禁令後,接踵而至的客籍墾民,大多叢聚於福興的銅鑼老街上,銅鑼市街也因而初具規模。銅鑼福興街在1935年(昭和10)中部大地震時受災慘重,老銅鑼核心發展的福興街被稱為老街。銅鑼知名建築尚有日式木造的銅鑼舊分駐所,以及興建於1949年(民國38),建築風格混合中、西、日式,已登錄為歷史建築之銅鑼村重光診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