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公館鄉甲叉河庄頭

甲叉河庄,又名合叉河,為公館鄉平原地區的拓墾庄頭,其座落在公館鄉苗25-1線與苗25-2線交界處往北約2公里處,居民約計10戶上下,是沿苗25-1線與田地所發展成的線性帶狀庄頭。甲叉河之地名由來,源自公館鄉仁安村北端的大坑溪、楓子坑溪匯流處,該地因兩河匯流,地形外觀如樹枝分叉,而在客語中稱樹枝分叉處為「杈」,故早期先民稱本地為甲杈河。後改「杈」為「叉」,而有今稱的甲叉河。甲叉河庄頭於乾隆中葉年間,由廣東省梅縣客家人劉懷遠,率領族人首先入墾此地,胼手胝足開創新天地,至今後裔已有數百人,除在本地繁衍族脈,並散居臺灣各地,故本庄頭居民以劉姓為主,大半是客家人。圖片為庄內的劉氏宗祠。

在庄頭建築形式上,部分民居保留傳統的泥磚、紅磚、編竹夾泥等的建材應用,牆體結構上大都屬磚木結構,屋頂使用瓦材作為鋪面,晚近以來大部分的庄頭民居,因經濟發展與生活需要,已改為混凝土所建的二至三層新式樓房。在環境特徵方面,庄頭周圍灌溉水道縱橫,民居主要位在大坑溪西側,房屋庭院內種植少量樹木美化景觀。庄頭內土地利用上,主要以種植大片水田、小塊雜作田埔為主,為苗栗客家地方具傳統風貌的農業庄頭。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客家文化事典》,〈苗栗客家庄頭(廖倫光編撰)〉,2014年
  • 撰寫者
    廖倫光、晁瑞明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