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原文:
蘹香(くきいかう)
くれのをも和名鈔 ア子―ス和蘭 又物印忙に載る所の名ハアニーシュム羅甸 へンヶル和蘭
ういきより蘹香の唐音之
懷芸本草和名引兼名苑
フーニクルム羅甸
香芸同上
草懷香本經逢原
豆州白濱村に野生あり春月宿根より生しで葉ハ胡荽の老葉又茵蔯蒿の梢の葉に似て長く系髮の如く粉綠色焦氣あり秋月高四五尺枝幹節ありて竹の如く中空なり枝梢每に今狀をなして小黃花を攢生し柴胡の花に似て実ハ米粒の如く以立に條理あり是時珍の說に宿根深冬生レ苗作レ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ニ蛇牀花-而色黃結子大如ニ麦粒而有細稜―俗呼為ニ大茴香―といへり今惟以寧夏出者為ニ第一―其他所小者謂ニ之小茴香―といへり
學名:Foeniculum vulgare Gaertn.
科名:繖形科 Umbelliferae
俗名:くれのをも(kurenowomo)、ういきやう(uikiyau)
圖譜說明中譯:
豆州(註1)白濱村有野生者。春季時從宿根長出,葉似胡荽的老葉,亦似茵陳蒿的枝梢葉,長如絲髮,呈粉綠色,有焦氣。秋季時高四、五尺,枝幹有節似如竹且中空,每枝的末梢呈傘狀並攢生小黃花,花似紫胡的花。果實似米粒,有直條紋。此種據李時珍(註2)所云:「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牀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稜,俗呼為大茴香」。又云「今惟以(中國)寧夏出者為第一,其他所小者謂之小茴香」。(頁十七後頁、頁十八前頁)
註:
註1:豆州:日本古時令制國之一,即伊豆國,約為現靜岡縣東部的伊豆半島及東京都所屬的伊豆諸島。
註2:李時珍:中國明朝醫學家、藥學家、博物學家,1518-1593年,著有《本草綱目》。
圖譜介紹:
《本草圖譜》為日本本草學家岩崎常正於1828年所編著,共96卷,第一至四卷書已失,流傳的版本多始於第五卷。岩崎常正,字灌園,生於1786年,卒於1842年。師於植物學家小野蘭山門下學習草藥學,為撰寫此書,曾周遊各地,甚至親自至山野考察採集藥草植物,並參考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分類及編目,加以編排,每幅植物圖據實物描繪,在圖片空白處詳細註明其名稱、生態及藥效功能,再以精細木刻五彩套版印刷而成,此套書籍內容記載超過2022種,瑰麗華美,細膩精緻,實具極高之藝術價值,除補闕《本草綱目》略圖之憾外,更為研究植物草藥學不可或缺之書籍。
參考書目:
《本草圖譜》、〈本草圖譜ノ著者ニ就テ〉《植物學雜誌》、〈從《本草圖譜》看中日本草文化交流與變異現象〉
日文辨讀:林玟君
翻譯:李翊媗
審訂:陳建文
來源頁面:
本草圖譜 44 卷 菜部 圖譜 第十七頁(後頁)
本草圖譜 44 卷 菜部 圖譜 第十八頁(前頁)
技法:刷版套印
印刷日期:大正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發行日期:大正七年五月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