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閹雞之意義與過程

閹雞之意義與過程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閹雞之意義與過程

閹雞之意義,在於摘除雄性禽畜生殖腺機能使之性情溫馴,不會一天到晚爭風吃醋打架,除了方便飼主管理或使役,閹過的家畜家禽也較為肉質鮮美好吃。以公雞為例,未去勢之公雞養6個月後肌肉纖維便開始老化,堅韌不易咀嚼,去勢後之公雞養8個月以上肌肉纖維依然細嫩鮮美,飼養時間長體型自然肥壯有份量,閹豬、閹羊也是同樣道理。1937年(民國26)出生的謝進龍先生為家傳百年之閹雞師傅,曾於受訪時表示,在一天工資5元的年代,閹家畜家禽收現金,不像某些行業可用稻榖替代。閹一頭公豬5元、母豬摘「花子」(子宮)難度高收費10元,閹雞收費一隻5毛錢,閹羊或狗每頭1或2元,閹牛最貴每隻15元,收費標準由地方同行相互議定不得任意調整。

每種家畜都有適合去勢結紮的時機,豬大約40台斤左右,雞為養50天左右,牛要2歲大左右,太早動手術性徵還不明顯,太晚時雞肉已老,去勢已無意義。跟現代外科手術一樣,閹雞前一餐要禁食,因為家禽若吃飽未消化時陽子肥大,不易找到腹腔内的睪丸,家畜禁食則是避免過度掙扎傷胃。時間通常選在清晨光線充足時,一來飼主比較有空,二來是氣溫涼爽,避免禽畜劇烈掙扎熱衰竭。早期閹雞没有手術台,靠師傅用腳踩住固定,經驗老道的師傅會將公雞雙翅交疊,側身壓在地上,雙腳張開以腳底壓住,將雞第二、三根肋骨附近的腹毛拔除,在兩肋之間下刀切開約2-3公分的刀口,隨即用特製的撐開器將傷口擴大,用夾子將睪丸與其他器官撥開再伸入棕管,以棕管前方棕絲圈套,套出連接睪丸的輸精管與黏膜,來回抽動棕絲將其絞斷取出睪丸,睪丸附在棕管上直接抛入水盆,如睪丸脫離棕管掉入胸腔則以小匙撈出,最後打開雞嘴餵顆消炎片即可換下一隻。圖為早年閹雞時畫面。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閹雞之意義與過程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16403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