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產業於清朝由中國大陸傳入臺灣,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倡導農家栽桑養蠶,並派員長駐苗栗卓蘭等地宣導,奠定臺灣蠶業基礎。1895年(光緒21年)甲午戰爭後日本人佔有臺灣,在臺北設置桑苗養成所,1913年(大正2)改稱養蠶所(光復後改為苗栗蠶業改良場,今苗栗區農業改良場),1925年(大正14)大湖農業專修學校成立(今國立大湖農工),日本人試製蠶種養殖品種優良,加上臺灣氣候溫和適合種植桑樹,於是大力推廣,生產蠶繭銷回日本加工。1937年(昭和12)臺灣產繭量曾經超過十萬公斤,二次世界大戰時產繭量一度下滑,光復後國民政府繼續推動養蠶事業,1973年(民國62)成立契作收繭單位、訂定繭價政策,並在苗栗、南投、台南、屏東、台東設置五處蠶業生產專業區,養蠶戶從一年養春、秋2次增為一年養6到8次。
1970年代是臺灣蠶桑事業茁壯期,除了大湖農工設有蠶絲科,1975年(民國64)文化大學也成立蠶絲系(1985年改為紡織系),到了1980年(民國69)臺灣蠶業達到最高峰,全省年產繭量達1800多公噸,栽桑面積超過2700公頃,契作收繭單位及相關廠商達30多家,如公館鄉政治世家徐滌源、徐志榮父子打造的碧多妮蠶絲(前身為台灣蠶絲公司)也於此時發跡,成為當時國內知名的蠶絲品牌。
1992年(民國81)面臨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家低價蠶繭傾銷,臺灣養蠶業缺乏競爭力,政府轉而推動「廢耕桑蠶自行轉作計畫」,短短10幾年內,臺灣養蠶行業幾近絕跡,目前僅剩獅潭鄉永興村涂泉明、黄秋英夫婦仍持續養蠶,經營泉明生態教育蠶業農場,為臺灣保留了蠶桑產業。碧多妮則透過把關品質、產品多元化經營及在銅鑼生產工廠設立「蠶絲文化館」,以推動蠶絲文化教育的方式,維持臺灣蠶絲品牌的影響力。圖為獅潭涂泉明正在曝曬中的蠶絲被畫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