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漆器之生漆與工藝

漆器之生漆與工藝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漆器之生漆與工藝

現今的台灣漆器工藝,主要集中在南投埔里與台中豐原,但在日據時代,苗栗不只漆器生產,也是生漆重要生產基地。生漆與漆器加工,都是繁複的高難度工藝。台灣生漆產業起源於西元1921年(民國10),當時日本為減緩長期從中國和越南進口生漆的依賴,因此在台灣試種漆樹並選定苗栗銅鑼為生產基地,最高時種植面積達一千甲,隨後株式會社齋藤漆店於1929年(民國18)設立漆樹造林部研究所,在銅鑼大規模種植臺灣安南漆樹造林,1936年(民國25)夏季採漆、臺灣漆誕生,1940年(民國29)設立臺灣殖漆株式會社,1942年(民國31)設置臺灣第一座日式煉漆廠「銅鑼漆精製工場」。彼時銅鑼割漆工人享有特權,可免服勞役也無需當軍伕上戰場,加上生漆價格極好,因此吸引許多樟樹與香茅工人轉行投入生漆工作。

漆樹是落葉喬木,從種下到採收約需4年,每棵漆樹一年約可割60道口,年產量僅250公克,一棵漆樹僅約5年壽命即採完。每年農曆3月到9月間是漆樹採收期,割漆必須在每隔一尺八的樹幹上割3道長約10公分的「V」字型刀口並插入貝殼收取流出的漆液,且需小心生漆毒性引發過敏紅斑發癢。為防止漆液被陽光曬乾,割漆都在晚上進行,當時銅鑼山區常可見數以百計的割漆工人戴著頭燈在暗夜山中穿梭。漆液流出速度十分緩慢,一名熟練工人一晚可割400棵,每棵三道刀口,等於一晚割1200道刀口,等天亮後將貝殼一一拔起並將上頭漆液裝進集漆桶,一天約只能收集2、3公斤的漆液,人力成本極高也導致生漆價格極高,被稱為「綠色黃金」或「液體黃金」。1960年代之後生漆產地轉移到氣候更適宜的南投埔里,銅鑼漆業也逐漸蕭條。1974年(民國63)一家「良進工業社」漆器公司由新竹搬到苗栗,並於1977年(民國66)決定落腳苗栗公館並更名為「台灣漆器公司」,在1981到1986年台灣漆器外銷日本的產業黃金期曾經輝煌,此後逐漸失去市場,2006年(民國95)起因客家桐花季活動又帶來舞台與營運希望。圖為漆器照片。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漆器之生漆與工藝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1639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