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釘土礱

釘土礱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土礱、風車、龍碓是早年農家三寶,其中土礱外觀類似石磨,主要用來磨去稻榖殼,是種稻農家最重要的工具,客家俗語「罄身家釘一座礱」,耗盡家產也要釘出一個礱,可見其對農家之重要性。1930年(民國19)出生的林裕祥釘礱師傅曾於多年前受訪時指出,早年土礱區分1尺8、1尺9、2尺等3種規格,大小不同但價格一樣,釘礱師完工後只收現金不收稻榖,收入要比一般泥水匠或木匠好許多,在1斤豬肉只要幾毛錢的年代,釘一座土礱要價十幾元,不算便宜。

由於土礱體積龐大沈重,不易搬運,因此都是師傅依約定時間到業主家中製作。製作一座土礱約莫7天,釘礱師傅登門前,業主需先備妥400台斤曬乾的黃泥、竹材(桂竹、黑葉竹)、木料(櫸木、樟樹)、礱鉤、礱心、礱齒等材料,釘礱師傅則帶著斧頭、鋸仔、鑽仔、刨仔、刀嬷等30多件工具前往。師傅上門後會先剖篾編製礱甑外層結構,再取木料製作礱手、礱斗、礱腳等部件,試組合無誤後將黃泥過篩成粗、細各半,粗泥摻水調整溼度放入礱甑槌硬,穿上礱手、礱腳,再以7-8支竹箍,倒入細泥安放礱齒,固定礱齒的細泥必須摻入大約4台斤鹽以保護泥質。礱齒材料通常由樹質地纖維堅硬且紮實耐磨損的青剛櫟剖片製成;上、下礱齒各有96-100排,有固定的排列方向,安置的深淺與間距,左右礱穀效率都需講究且繁複才能有良好的磨穀效果,通常新完工的土礱磨35000台斤稻榖後礱齒就會磨平,必須翻修。早年土礱師傅很受敬重,施工期間的吃、住都由業者安排,業主擔心師傅留一手導致日後土礱不好用,大多不敢怠慢,殺雞殺鴨招待奉為上賓。圖為釘礱師傅林裕祥與土礱。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