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藺草編織產業興衰史

藺草編織產業興衰史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藺草編織產業興衰史

苗栗苑裡是台灣最早出現蘭草編織文字記載的地方,1727年(清雍正5年)房裡社(今苑裡鎮房裡里)原住民婦女蒲氏魯禮、納斯烏茂就已擷取房裡溪下游兩岸沼澤野生藺草曬乾壓扁後編成草蓆、籃子等用具。1765年雙寮社(今台中市大甲區建興里一帶)平埔族婦女璐加曼將蘭草莖析成細條,織出更細敏美觀的草蓆又稱「虎鬚蓆」,漢人陸續移民苑裡開墾後,學會平埔族婦女編織手工藝並加以改良,此後苑裡藺草編織產業逐漸興盛。

日治時期,苑裡婦人洪鴦不僅勇於嘗試草帽的編織與創新,還將編織技巧教導給當地民眾,並獲得日本政府青睞,政策推動大量生產輸出,後龍、通霄、苑裡、大甲都有人投入量產,1922年(民國11)台灣帽蓆年產量超過70萬頂,到1936年(民國25)更突破1600萬頂,成為台灣五大特產第三名,僅次於糖與米。1922年(民國11)海線鐵路通車,日本人為推廣帽蓆產業組織了帽蓆同業組合,成品嚴格檢查品質,也管制民生用品一律從大甲進出轉運且貨品一律寫上產地名稱,當時辦事人員貪圖方便,不論貨品來自通霄、苑裡或何處,一律寫上筆劃較少的「大甲」,大甲藺從此知名度大增,讓許多苑裡人心裡不是滋味。1937年(民國26)中日戰爭開打,台灣帽蓆出口從600萬頂跌到580萬頂,之後逐年銳減,到二戰末期幾乎全面停擺。光復之後本來銷日的帽蓆改銷大陸,一度供不應求,很快的1949年(民國38)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帽蓆產業再陷絕境。

1955(民國44)年蔣宋美齡建請中央發令全省中學配合穿戴藺草童軍帽為制式校帽,讓苑裡蘭草絕處逢生,訂單應接不暇。配合外銷訂單的增加,1958年(民國47)原先設在竹南、後龍、通霄、苑裡等帽蓆合作社合併改組為苗栗縣帽蓆生產合作社,產銷合一,產業欣欣向榮。到了1971年(民國60)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因涉嫌漏稅事件,多家貿易商倒閉,加上工商日漸發達,婦女大多到工廠上班,帽蓆產業就此一落千丈,成為少數老婦人在家兼差的產業。1996年(民國85)苑裡鎮農會4樓興建苑裡文物館(後於2004年遷往山腳社區更名為藺草文化館),1998年(民國87)全國文藝季在房裡社區主辦藺草主題活動,配合山腳社區多元就業方案與房裡社區營造計畫,一系列的蘭草產業開始與文化跟藝術接軌,邁入新的領域。圖為早年農村婦女編織藺草畫面。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藺草編織產業興衰史 / 撰寫者: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1638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