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圳,流經新港西社、東社 後龍圳,這條水圳在日本時代便有,現在都改成用水泥做檔土牆,猫老尉後代劉添進口述,在他記憶裡,當他是小孩的時候,水圳邊都是種竹子,水圳上方是新民里,下面則是復興里。由西社通往復興里的道路上跨越水圳有座小橋。 後龍圳是古川圳,原為「砌石水圳」,清同治年間由林大廷父子興建,引河水灌溉,目前灌溉地區橫越頭屋、造橋、後龍三鄉鎮,東起獅潭村,西至後龍鎮外海。 自明末以後移民來台墾殖,始作小規模之引水利用,其人口及土地利用大部份分布於沖積平原或已圍墾開發之河川新生地。1755年(乾隆20年)先由苗栗、西山等六鄉農民投資興建龜山大陂圳,後相繼興建穿龍圳及後龍等圳,經日治時代及光復後之改修及施設輪灌改善工程,灌溉事業更加興盛,1970年(民國59年)興建明德水庫(支流老田寮溪在槽水庫),乃有今日之規模。如今除維持農田灌溉功能外並滿足民生及工業用水之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