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烏石港舊址

跟烏石港舊址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烏石港舊址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烏石港,清代時期稱為蛤仔難港、西港,因水域中的黑色礁石得名。1825年(清道光5年)噶瑪蘭廳通判烏竹芳以「石港春帆」之名,將其列為蘭陽八景之一。1826年(清道光6年)受清政府指定為「正口」(正港),成為宜蘭重要的通商口岸。當時經由烏石港可接河道到頭城,進而上達宜蘭城,甚至員山大湖,因而促進了頭城地區的繁華興盛。

然,經1883年(清光緒9年)美國大型角版船擱淺於烏石港,加上1892年(清光緒18年)洪水氾濫造成河道改道,礁石淺灘逐漸淤積,使得烏石港喪失通運功能逐漸沒落。

1991年,漁業署在舊烏石港遺址旁,重建烏石港區為大型遠洋漁港與海上旅遊據點。行政院亦於2000年於烏石港區核定興建蘭陽博物館,園區範圍涵蓋烏石港舊址。2006年5月3日宜蘭縣政府登錄公告烏石港舊址為「宜蘭縣文化景觀-水利設施類」。時至今日,半鹹半淡水的舊烏石港,雖已無法航行船隻,但扮演著蓄洪防災、生態景觀、以及提供動植物棲地等重要的溼地功能。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烏石港舊址 / 撰寫者: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Route&id=61437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