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機堡因隸屬思源里而得名, 2006年,在台大城鄉所研究發展基金會協助下,思源社區爭取到「文建會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推動機堡活化工程,期間藉由社區會議的召開,邀集里內年輕人參與,透過與耆老的互動,講述戰爭的故事,以重製竹飛機作為主軸,呈現當年的烽火歲月,在台灣的日軍遺構中是項創舉,頗具深度旅遊的吸引力,民眾蜂擁而至。
近年來二戰資料陸續解密,遺構也紛紛被發現,所帶來的觀光熱潮,理應是日軍機堡及其周邊的北機場故事,逐漸成為地景觀光的元素,偏偏擁有最佳條件的思源機堡,卻在各種因素衝擊下,無法持續蒐集更多史料而延續昔日的精彩演出,殊屬可惜。
文化局在前瞻計畫中,已完成宜蘭地區二戰遺構的調查,而全台僅有機堡群資料的建立更是重點之一,包括其座落位置、形狀、工事規模等均有清楚的紀錄,如能配合更多在地史料的解讀,加上北機場南段正在啟動的休閒公園案,將是思源機堡東山再起的有利契機,可望成為重建社造的典範。
宜蘭地區現今保存完好的日軍飛機水泥掩體中,思源機堡係最早透過社區營造,而推動活用計畫的案例,社區士紳及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一度在全國二戰遺構,打出響亮的名號,可惜後繼無力,目前多數時間大門深鎖,常讓遊客不得其門而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