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十二碗菜歌

十二碗菜歌是台灣早期辦桌文化中的特色,以地方曲調吟唱,內容描述女主人準備菜餚宴客、招待客人的過程,以及十二道菜餚的特色和作法。台灣碗盤博物館為復振傳統文化,自2013年起和員山鄉結頭份社區合作,連續數年舉辦十二碗菜歌活動,由社區團隊準備在地食材,並利用博物館的老碗盤來吟唱十二碗菜歌,和一百多位民眾在台灣碗盤博物館呷辦桌。

十二碗菜歌為早期民間流傳的歌謠,內容有數種歌仔冊版本,「七字仔」以七言的形式呈現,再搭配當地符合七言吟唱之曲調進行。在本次活動中,選擇其中一個歌仔冊作為示範,此版歌詞計56行,每行4句,每句7字,共1568字,由於部分食材不合時節,或因生態保育議題而調整歌詞內容及菜色。結頭份社區是宜蘭歌仔戲的發源地,因此將歌仔戲的特色結合其中,社區成員穿著歌仔戲服上菜,並以本地歌仔、七字仔等曲調吟唱十二碗菜歌,和享用菜餚的民眾互動。由於十二碗菜歌已不傳唱多年,因此在此活動之前,特別邀請台語文工作者莊文龍老師協助校訂文字及指導,社區團隊更為此練習數個月的時間,以呈現最完美的表演。

台灣碗盤博物館定位為生態博物館,也是社區博物館,因此期待博物館不只是一個展示空間,更能走入社區和居民互動,故透過辦理相關活動,在重現傳統辦桌文化之時,同時亦能加深和社區的連結。

基本資訊

  • 地點-縣市區
    宜蘭縣
  • 撰寫者
    林容瑋
  • 資料來源
    台灣碗盤博物館 台灣碗盤博物館(2012),《台灣最新十二碗菜歌》,宜蘭:財團法人人文空間發展文教基金會。
  • 活動主辦單位
    台灣碗盤博物館
  • 時間起
    2013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