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噶瑪蘭廳志.總論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藏書】。

三屋清陰所藏《噶瑪蘭廳志》為藍底封面的四孔線裝本,單魚尾,有象鼻,版心由上到下依序為噶瑪蘭廳志、卷數、內容、頁數。書牌頁標有1852年(清咸豐2年)秋刻印刊行的版本,仰山書院藏版。每卷皆有一小箋註明「三五大五郎先生贈 光谷清森藏本 昭和十八年十一月」。共分八冊,大致保存良好。噶瑪蘭即今日的宜蘭地區,在1796年(嘉慶元年)已有吳沙與移民進入,1810年(嘉慶15年)始設噶瑪蘭廳,於1812年(嘉慶17年)設民番糧補通判。通判的設立多位於邊陲地區,管理錢糧與雜案,以補知府管轄的不足。1830年(道光十10年),晉江人陳友松(字淑均)應聘入臺,擔任噶瑪蘭仰山書院山長,如同現在校長,為書院之負責人,主持教學與行政。當時陳淑均即頗留意當地文獻。加以臺灣知府議設局有重修府志之舉,於是開始徵求史料,噶瑪蘭亦被要求提供志料。《噶瑪蘭廳志》於1831年(道光11年)九月始修,陳淑均為總纂,主修者是當時噶瑪蘭廳通判薩廉、仝卜;噶瑪蘭廳通判董正官續修,生員李祺生續輯。1832年(道光12年)初稿完成;1840年(道光20年)刪補為定稿;1849年(道光29年)續輯。終在1852年(咸豐2年)刊行。

《噶瑪蘭廳志》除首卷外分八卷。卷二、三各分上中下,卷四、五分上下。分門十二。本書的特色是考證豐富,幾乎每一節後面皆有「附考」,保存下許多重要史料。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陳朝洋
  • 取得方式
    收藏者授權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臺灣
  • 撰寫者
    莊川輝、江寶釵
  • 創作者
    陳淑均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852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