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兒時記趣-泥條編織鱔魚簍陶器

跟兒時記趣-泥條編織鱔魚簍陶器有關的相片,共4張
跟兒時記趣-泥條編織鱔魚簍陶器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兒時記趣-泥條編織鱔魚簍陶器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兒時記趣-泥條編織鱔魚簍陶器有關的相片,第3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兒時記趣-泥條編織鱔魚簍陶器

陶藝家陳建華為陶隱工坊負責人,1990年(民國79年)開始接觸陶藝創作,以泥條編織陶甕、魚型陶器、甕中甕與複合媒材的運用為個人陶藝特色。兒時記趣為陶藝家陳建華2010年(民國99年)以複合材料創作,包括以泥條編織鱔魚簍陶器、陶製鱔魚、麻繩與造景砂石的作品,作品規格60公分乘48公分高20公分,2020年(民國109年)宜蘭縣薪火陶瓷工展9月5日至10月4日中展出。

這件鱔魚簍仿竹編織陶甕創作,採泥條編織技法,過程費時耗工難度高,需要純熟的編織與壓整技巧還有考量天氣的影響,其中立體感、工整度、釉色與否均勻是三個門檻。交錯編織的立體感造型,有上千段泥條,在切分等份上須細心考量,而貼泥條的手法,一段段泥條除了工整,更需在土坯完全乾燥前,把交錯的編織紋理與特殊織紋黏貼好在陶甕表面,冬季宜蘭濕度高是較適合製作的時間。待土坯完全乾燥後上釉,把漿釉細膩均勻噴在土坯上,不同於平坦的陶甕施釉,泥條編織陶器需仔細調整噴釉角度將釉滴入編織隙縫深處,才能確保整體作品釉色的均勻飽滿,每件作品的製作需要經過數十道難關,亦可能因一條泥段崩裂而前功盡棄。

這件兒時記趣作品,以過往在農田水圳間抓鱔魚是許多農村子弟小時候有趣的回憶為題。當時竹編籃或竹編簍是塑膠製品尚未普及時農村的必需品,為了保留並找回兒時記憶,醉心於鑽研泥條編織技法,回顧30年來的歷程,這件作品表達陶藝家陳建華創作的初心。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管理者
陳建華
資料來源
台灣工藝之家設置申請書(未公開)
撰寫者
陳宜伶
創作者
不詳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2012 ~ 2020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尺寸
60公分x 48公分x 20公分
材質
陶土、麻繩、砂石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